山东油价92号汽油调整时间_山东油价298

1.香港回归后的资料

山东油价92号汽油调整时间_山东油价298

中国石化05年实现收入7991亿元,净利润396亿元,同别增长35%和22.6%,每股收益0.456元(香港会计准则0.472元),符合预期。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反而同比下降2.8%,主要是炼油业务受制于政策亏损较大。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长期可以谨慎乐观,但短期甚难体现。作为A股市场旗帜性企业,公司股改日益迫近,可能支付的对价构成安全边际,维持推荐评级。

勘探开发一枝独秀。受益于原油价格高涨,2005年勘探开发业务实现经营收益469亿元,同比大增213亿元。原油产量基本稳定,平均实现销售价格2,665元/吨(约45.9美元/桶),同比增长36.2%;天然气产量提高14%,平均实现销售价格673元/千立方米,同比提高9.3%。上游经营收益占全部经营收益的比例达到70%。

炼油亏损大,营销和分销业务量增利减。2005年中国石化汽柴煤油产量增4.58%,但受制于成品油调价不到位,炼油事业部亏损较大,计入94亿元的补贴后仍有35亿元的经营亏损,较04年经营收益减少94亿元。炼油毛利1.32美元/桶,较2004年的3.86美元/桶下降2.54美元/桶,或65.8%。营销和分销业务量同比增10.5%,达到1.05亿吨,批发比例下降而零售比例提高,垄断优势显现。但全年经营收益下降43亿元,至104亿元,可视作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补贴和转移。

化工业务规模继续扩张,但景气度下降。05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6%、22.3%、11.6%、11.7%,但石油价格暴涨对下游需求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多数石化产品毛利空间受到挤压,全年化工经营收益同比减少44亿元,四季度单季已经出现小幅亏损,毛利率从一季度的19%降到四季度的7%,景气度下降的特征比较明显。

股改迫近,维持推荐评级。长期估值受矿产税制、成本项目变化、上游发现、汇率、行业竞争格局演变影响远大于短期的炼油毛利变动。公司06年受益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程度较为有限。原油价格上升的收益增长与化工毛利的下降构成对冲,06、07年EPS0.47、0.50元,以10倍市盈率计,价格中枢5元附近,考虑对价预期,维持推荐-A评级。

一、上游业务地位突出

2005年中国石化勘探开发业务实现经营收益468亿,占全部经营收益的70%,地位较2004年更加突出。成品油价格管制使中国石化更像一只原油股。

二、炼油补贴后仍亏损35亿

中国石化2005年汽柴煤油产量同比增4.58%,但受制于成品油调价不到位,炼油事业部计入94亿元的补贴后仍有35亿元的经营亏损,较04年经营收益减少94亿元。炼油毛利1.32美元/桶,较2004年的3.86美元/桶下降2.54美元/桶,或65.8%。

三、营销板块通过内部价格调整补贴炼油导致部门收益下降,化工景气逐季下滑

营销和分销业务量同比增10.5%,达到1.05亿吨,批发比例下降而零售比例提高,垄断优势显现。但全年经营收益下降43亿元,至104亿元,可视作系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补贴和转移。

化工业务规模继续扩张,但景气度下降。05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0.6%、22.3%、11.6%、11.7%,但石油价格暴涨对下游需求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多数石化产品毛利空间受到挤压,全年化工经营收益同比减少44亿元,四季度单季已经出现小幅亏损,毛利率从一季度的19%降到四季度的7%,景气度下降趋势已成。

四、发现特大型整装海相天然气田

中国石化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探明储量2,510.71亿立方米,技术可储量1,883.04亿立方米,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二零零八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年以上,二零一零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年,并配套建设川东北至山东济南的天然气管线。该气田的发现扩大了中国石化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为未来增储上产创造了条件。

五、增加资本支出

2005年公司资本支出587亿元,其中勘探及开板块230.95亿元,炼油板块141.27亿元,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已全面建成投用;营销及分销板块109.54亿元,西南成品油管道全线建成投用,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成品油销售网络,全年净增自营加油站786座,巩固了市场主导地位;化工板块资本支出93.86亿元,分别用于茂名乙烯扩建、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的PTA改造、化肥原料煤代油改造;总部及其他资本支出人民币11.64亿元用于信息系统建设。另外,上海赛科和扬巴乙烯两大合资项目顺利投入商业运营,计入资本支出26.02亿元。

2006年资本支出人民币700亿元。其中:勘探及开板块298亿元,炼油板块146亿元,化工板块125亿元,营销及分销板块110亿元,总部及其它21亿元。

六、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启动

公司盈利受益于新机制的远景可以谨慎乐观,但短期存在相当不确定性。05年炼油业务亏损130亿元,与我们估计的120~150亿元相符,如果原油价格变动不大,3月26日的成品油价调整大致可令中石化的炼油业务盈亏平衡。但05年的WTI均价为56美元/桶,06年一季度已经较05年平均数上涨了12.9%,达到63.64美元/桶,米纳斯现货价较05年均价上涨的幅度更大,为22.9%,达到63.28美元/桶。按照油品定价机制配套改革方案的设计,这样的原油价格水平下中石化的炼油业务应处于盈亏平衡状态,如果原油价格不从目前位置回落,成品油出厂价未来仍需继续上调。

七、注意长期因素

目前市场对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提升炼油利润从而带来炼油、炼化尤其是一体化公司估值上升的关注度高,而对一些从更根本、更长远角度影响公司估值的因素注意不足。实际上,炼油业务作为整个石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其地位和重要性不仅低于上游的勘探开发,甚至也低于下游的渠道价值,05年三季度罕见的全球炼油高毛利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常态。和加工制造环节所能提供的有限附加价值相比,矿产税制的显著调整、汇率的明显变动以及未来石化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化,更有可能从长远影响公司的估值,这些因素基本为负面。只有勘探开发的重现,才是能够从根本上显著提升公司价值的。

八、股改对价提供中短期安全边际

06年原油价格上升的收益扣除特别受益金后与化工毛利的下降构成对冲,预计06、07年EPS0.47、0.50元,以10倍市盈率计,价格中枢5元附近。作为旗帜性公司,股改日渐迫近,可能支付的对价提供了投资的安全边际,维持推荐-A评级。

香港回归后的资料

工信部:2010年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项政策措施的效应继续显现,工业生产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运行态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情况下,效益明显提升,出口有所改善,就业情况好转,但回升向好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巩固。

一季度,完成工业增加值35263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同比加快14.5个百分点。

重工业加快增长,轻工业运行平稳。一季度,轻、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下同)同别增长14.1%和 22.1%,增速同别加快7.3个和17.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分别增长13.4%和20%。

中、西部地区较快增长。一季度,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别增长18.3%、23.1%和20.2%,其中3月份分别增长16.9%、22.2%和17.2%。分省市看,一季度全国23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超过20%,其中,山西、宁夏、天津、四川、湖北分别增长39.8%、37.2%、30.5%、30.4%和30.3%;工业大省山东、江苏、广东、河南、辽宁分别增长21.9%、21.2%、16.5%、27.9%和22.1%。

工业品出口呈恢复性回升。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在去年较低基数上同比增长25.2%(去年同期为下降16%),比2008年同期增长4.6%;其中3月份增长25.7%,比前两个月加.3个百分点。另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额3162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去年同期下降19.7%),其中3月份增长24.3%。

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一季度工业投资12251亿元,同比增长22.7%(3月份增长23.9%),增速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9565亿元,增长25.8%。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较快,成本推动压力加大。自去年12月份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由负转正持续上涨。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5.2%(去年同期下降4.6%),3月份增长5.9%,当月环比增长0.5%。其中,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分别上涨6.5%和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当月同比增长11.5%,环比增长0.5%),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3.5%。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2%和.6%。

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呈现明显改善。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67亿元,其中中小型企业实现利润2981亿元,同别增长119.7%和90.3%;上缴税金4278亿元,增长32.8%;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2.8%;亏损面19.6%,同比缩小5.7个百分点。

企业用工情况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8232万人,同比增加399万人,增长5.1%(去年同期同比仅增长0.4%);其中中小型企业从业人数6374万人,增加343万人,增长5.7%。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一:原材料工业

一季度,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3%,同比加快14.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17.4%。

冶金:一季度,冶金行业增加值增长20.7%,同比加快18.7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19.4%。粗钢产量15801万吨,同比增长24.5%,日均产量比去年全年高12.8%;其中3月份日均产量177.3万吨,比1-2月增长1.7%。钢材产量18575万吨,同比增长28.6%。1-2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298亿元,同比增长5.96倍(去年同期下降90.1%);亏损企业亏损额55.7亿元,同比减亏111亿元。

钢铁进出口量增幅较大。一季度,进口钢材411万吨,同比增长27.3%;出口钢材871万吨,增长69.5%;钢材钢坯进出口折合粗钢净出口474万吨,增长4.2倍。铁矿石进口保持增长,矿粉价格屡创新高。一季度,铁矿石进口15503万吨,增长18%;其中3月份进口5901万吨(比上月增加963万吨),增长13.5 %。3月末,青岛港成分为63.5%的印度铁精矿粉价格达到1180元/吨,比去年最高价格高220元/吨。

钢材价格快速上涨。3月份,国内钢材市场价格结束前两个月的平稳走势快速上涨,3月29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16.81,比上月末提高7.7点,达到2008年10月中旬以来的最高点。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6.5mm普线、16mm螺纹钢、10mm中厚板每吨价格分别为4140元、4165元和4547元,环比上涨7.8%、8.4%和11.4%;热轧薄板和冷轧薄板每吨价格分别为4676元和6022元,环比上涨8%和5.6%。

钢材库存回落。据钢铁协会统计,截至3月末,26个主要城市钢材社会库存1729万吨,比2月末减少80万吨,长材、板材库存比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建材:一季度,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长21.5%,同比加快8.9个百分点。水泥产量33585万吨,同比增长20.3%;平板玻璃产量15344万重量箱,增长13.7%。1-2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188亿元,增长.9%(去年同期下降0.5%)。

水泥价格继续上涨,平板玻璃价格小幅回落。据建材联合会统计,3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平均出厂价293.8元/吨,比2月份上涨1.3元/吨,自去年8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上涨;平板玻璃平均出厂价78.2元/重量箱,比2月份下降1.6元/重量箱。3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1645万吨,同比下降1.3%;平板玻璃库存1888万重量箱,同比下降5.9%。

有色:一季度,有色行业增加值增长23.7%,其中3月份增长20.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743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3月份日均产量8.3万吨,比前两个月增长2.5%。精炼铜105万吨,增长12.8%;电解铝产量399万吨,增长48.3%。氧化铝产量达到 738万吨,增长52.7%。1-2月,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89亿元,增长28.7倍(去年同期下降99.5%)。

主要有色金属产品进口有所增长。一季度,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107万吨,同比增长14.2%,其中3月份增长21.8%;氧化铝进口159万吨,增长55.2%,其中3月份进口增长82.1%;未锻造铝及铝材进口25.7万吨,受去年同期较高基数影响,同比下降2.5%,其中3月份下降35.4%。

有色产品价格回升。3月份,国内市场铜、铝现货月度平均价格分别为59110元/吨和16169元/吨,比2月份回升3783元/吨和89元/吨(低于1月份的 961元/吨和784元/吨)。

化工:一季度,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1%,同比加快18.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18.1%。主要产品中,烧碱、纯碱、乙烯分别增长22.5%、24.7%和19.1%;农药、化肥分别增长16.6%和11.2%。1-2月,化工行业实现利润310亿元,增长2.2倍(去年同期下降55.5%)。

化工产品价格涨多跌少。受原材料上涨、国内需求预期提升和国际市场回升拉动,3月份中国化工网监测的68种化工产品中,价格呈现上涨态势的有40种,达半数以上;呈现跌势的22种,仅6种产品价格持稳。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二:装备工业

一季度,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25.7%,比去年四季度加快5个百分点,同比加快19.2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23%。装备工业出货值同比增长24.1%;另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891亿元,由去年同期的下降20.8%转为增长31.5%。1-2月,机械行业实现利润1080亿元,同比增长1.3倍(去年同期下降24.3%)。

投资类产品生产快速回升。一季度起重机、挖掘机、装载机产量分别增长22.7%、59.7%和43.4%,水泥、炼油及化工专用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16.5%和59.5%,金属切削机床、成形机床分别增长23.5%和17.8%。

汽车产销保持高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一季度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56万辆和461万辆,同比增长77%和71.8%(去年同期汽车同别增长1.9%和3.9%)。小排量汽车持续旺销。一季度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量为352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0.5%。3月份汽车产销突破17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3月份,全国汽车产、销量均达到173万辆,环比增长43.8%和43.2%,同比增长57.7%和55.8%。1-2月,汽车工业实现利润478亿元,增长4.1倍(去年同期下降51.6%)。

船舶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承接新船订单有所改善。一季度,我国造船完工量145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8%,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1.1%。新承接船舶订单826万载重吨,为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10.5倍;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8410万载重吨,比2009年底下降2.2%。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三:消费品工业

一季度,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同比加快7.7个百分点;出货值由去年同期下降9.5%转为增长18%。

轻工:一季度轻工行业增加值增长16.4%,比去年四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同比加快8.6个百分点。出货值同比增长19%,保持回升态势。1-2月,轻工行业实现利润842亿元,同比增长54.6%(去年同期下降4.2%)。

食品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同别增长16.1%、16.6%和15.4%;主要产品中,小麦粉增长17.9%,精制食用植物油增长13.4%,肉类增长31.7%,乳制品增长8.8%,饮料酒和软饮料分别增长11.3%和18.4%。

政策拉动家电产品产销增长。一季度重点监测的11种家用电器产品中,9种产品增速超过20%,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分别增长27.4%、30%和40.7%。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效果显著,一季度,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603万台,比去年四季度增长16.8%;以旧换新销售额环比增长61.6%。

纺织:一季度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上年同期加快7.3个百分点;出货值同比由上年同期下降8.5%转为增长14%。主要产品中,纱、布、服装分别增长19.7%、17.7%和17.3%;化纤增长20%。1-2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223亿元,增长71.6%(去年同期为下降9.5%);其中纺织业实现利润125.5亿元,增长83.1%,服装及其制造业实现利润74亿元,增长21%。

国内棉花价格大幅攀升。3月份,国内棉花价格指数(328级)价格为16083元/吨,比上月上涨1093元/吨,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相对稳定价位。钱清市场纯棉纱价格比上月末上涨3200元/吨,聚酯切片和涤纶长丝价格有所回落,分别比上月末下降175元/吨和150元/吨。

医药:一季度,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5.5%,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当月增长12.8%。主要产品中,化学药品原药产量52万吨,同比增长22%;中成药49万吨,增长18.3%。1-2月,医药行业实现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40.4%,增幅加快18个百分点。

烟草:一季度,烟草行业增加值增长14.2%,同比加快8.1个百分点;生产卷烟6557亿支,增长3.6%。3月份,烟草行业增加值增长12.2%。1-2月,烟草行业实现利润174亿元,下降12.1%(去年同期为增长13.8%)。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四:电子制造业

一季度,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去年同期同比下降5.3%),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0.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增长54.8%,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增长53.7%;手机产量增长36.5%;彩电产量增长40.2%,其中液晶电视机增长79.5%;集成电路产量增长89.2%。1-2月,电子行业实现利润164亿元,增长5.6倍(去年同期为下降96.3%,目前尚未恢复到2008年同期水平)。

出货值增长加快。一季度电子制造业出货值同比增长30.2%(去年同期为下降15.5%);其中,3月份增长27.3%。主要产品中,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99.8%,彩色电视增长48.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同比增长44.8%。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五:能源保障

一季度,电煤、电力、成品油生产稳定,供需基本平衡,西南地区受旱情影响电煤供应趋紧。

煤炭:煤炭生产增速回升。一季度,原煤产量增长28.1%。据海关统计,一季度煤炭净进口3871万吨,同比增长5.2倍。煤炭价格基本稳定。秦皇岛5500大卡山西优混煤价在3月初降至675元/吨后一直保持稳定状态,3月29日为680元/吨,比上月末下降25元/吨,但同比上涨120元/吨,仍处高位。

库存维持正常水平。截至3月底,全国统调电厂(532家)存煤4307万吨,可用12天,比上月减少4天。4月6日,秦皇岛港口煤炭库存785万吨,比上月末下降27万吨。西南省份由于长期存在“小煤大电”、电煤供应链脆弱问题,加上旱灾水电减发加大了火电压力,电煤供应趋紧。

电力: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94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9%。其中火电增长24.3%;受来水偏枯影响,水电下降5%。工业用电保持较快增长。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全国工业用电量为70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6%;其中轻工业用电增长14%,重工业用电增长30.5%。

石油:石油供应充足。一季度,原油产量4819万吨,同比增长4.6%。据海关统计,进口原油5668万吨,增长39%。原油加工量10030万吨,增长21.6%;其中汽油产量增长7.7%,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柴油产量由去年同期下降7.1%转为增长22.1%。受提价预期影响,成品油销售走强。

国际油价振荡上行。3月份,布伦特原油现货月度平均价为78.9美元/桶,比上月上涨5.3美元/桶。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月初上涨至80美元/桶后持续小幅波动,月末再度上涨,3月31日三个月期货收于82.9美元/桶,比上月末上涨4.5美元/桶。

香港回归以来,各方面的状况令人乐观。

香港回归七年以来,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均度过了难关,香港“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香港经济在波动中发展,目前已出现强劲复苏势头。中央对香港支持不遗余力,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与政改循序渐进的重要保证。香港内部政改争议虽然日益激烈,但这是民主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

香港回归七年来,中央依据《基本法》处理香港事务,除了积极支持与配合香港及维护香港的自身利益外,未直接干预香港事务,保证了香港在“一国”下的“两制”的有效落实。香港特区在施政中,始终贯彻“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的方针政策,维护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与社会的相对稳定。

香港回归后,民众的抗议游行活动,甚至大规模的抗议游行,不论其动机如何,基本上均能依法行事,未引起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区与中央并没有干预,这是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体现,避免了在民主政治改革过程中出现社会。香港依然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左中右各种声音都有,种种批评特区的言论没有受到限制。

特别是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维护与发展。到2004年,香港连续七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也是香港第10次获得此一殊荣。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区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

香港经济在困难与调整中发展

香港回归七年来,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以及政治纷争等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冲击,香港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起伏。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50多年来少见的负增长。随后,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及内地经济发展带动下,香港经济在2000年实现10.5%的高增长。然而,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再次逆转,东亚地区经济出现普遍衰退,香港经济也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出现零增长。此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增长2.2%;2003年增长3.2%。19-2003年,香港经济平均增长为3.1%。今年以来,香港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第一季度增长率达到6.8%,预计全年增长超过6%。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制造业持续下跌,近十年平均每年净产值实质下降9%以上。特别是高科技发展进展不大,没有出现新的亮点行业,经济结构转型任务依然艰巨。二是财政赤字增加,到2002年已达到700亿港元,去年则降至不到500亿港元,已经影响到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区已取多种措施,改善财政赤字,并在前不行债券,以改善财政情况。三是失业问题在回归后变得较为严峻。1998年以来,香港的失业率接连突破4%、6%、7%,2003年接近8%(7.9%)。不过,随着特区的不断努力与总体经济情况的逐步改善,今年以来失业情况有所改善,2004年5-7月失业率降至7%,创26个月以来的新低,预计全年有望跌破7%。但香港经济处于转型期,结构性失业不易改变,失业问题仍将是香港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与社会问题。四是通货紧缩问题。1999年以来,香港已连续五年物价指数呈现负增长,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衰退平均幅度近3%。今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开始景气及国际油价格的上涨,香港通货紧缩情况有所改善,但今年1-5月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跌幅较上年同期仍下降1.6%。另外,目前香港经济强劲复苏,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未来发展尚待观察。

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问题更加突出

香港回归后,尽管特区依“基本法”行事,逐步推行政改,但因涉及面广,议题敏感,使得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不断,已严重影响到香港的社会稳定。

香港特区为了提高执政效率,对香港官僚体制进行了适度改革,实施了“主要官员问责制”,即港府的施政成效责任由问责高官完全负责与承受。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尽管也有争议,但推动较为顺利,特区基本能够落实。

在落实《基本法》关于制订“国家安全条例”即“23条立法”问题上,中产阶级疑虑较多,社会争议较大,加上民主派将问题扩大化,引发了群众大规模抗议游行,最后特区在考虑维持香港社会安定的考虑下,不得不暂时延缓该条例的制订,可以说这是香港制度建设的一大挫折。

在香港行政长官与立法会选举问题上,香港内部争议更大。民主派不顾香港社会现实,急于提前进行全面直选,已涉及到对《基本法》相关条文的理解与解释问题,最后不得不通过人大常委会“释法”来解决争议。可以说,全国人大的“释法”,对香港的改制指明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大方向,避免急进的改革与不成熟的普选对香港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民众与各政治团体应该珍惜这一机会,在协商中解决政改争议,在完善制度建设中推进民主发展。

今年以来,中央开始了与民主派的接触与沟通,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有助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逐步推进香港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民主发展。但应充分体认到香港复杂的政改矛盾不是一下子所能解决的,未来可能还会在某些问题上争议得更激烈,但只要遵循《基本法》、本着为香港的利益着想,终能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在对待香港政制建设与民主发展问题上,关键是要培养熟悉民主运作的政治人才,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逐步推进。无论如何改革,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

中央全力支持香港,香港与内地合作不断深入

香港回归后,中央全力支持香港,使香港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维护了香港的社会相对稳定与经济发展。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回应特区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极大地稳定了香港企业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而且也起到了促进香港经济迅速回升的作用。CEPA签署后,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并在今年出现强劲增长;股市从此前的8000多点上涨到目前的12000多点;通货紧缩有所改善,失业率开始回落。

CEPA本身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到今年5月底,共有354家港澳公司向内地部门提出享受CEPA待遇申请,其中298家获得批准。港澳原产地货物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的价值达3.3亿港元。CEPA还促进了港台经贸往来,2003年台湾对香港投资增长283%。特别是台湾银行加快进入香港,目前在港分行达13家,办事处6个,并开始以并购香港银行方式,希望通过CEPA机制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在两岸三地的中介地位进一步增强。

在香港回归七周年前夕,中央批准广东省提出的建议,建立“9+2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目前已建立了正式的合作框架,确立了八大合作领域,这对加强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维持香港在亚太地区经济枢纽地位与国际商贸服务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改善香港经济,中央还取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政策。一是扩大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特别是推动“香港自由行”,赴港旅游的内地居民持续增加,大大刺激了香港的消费与旅游市场,成为带动香港经济回升的重要支持力量。二是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中央批准内地于今年初可在香港使用,及时性批准香港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存款、兑换与汇款等业务,为香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业务。目前,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达39家,人民币存款额达60亿元(到4月底)。三是为了支持香港发行债券及改善财政赤字状况,中央明确表示可动用外汇储备购买香港的债券,是对香港经济的又一有力支持。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xilinhaotejl.com/jryj/201.html
最新国内油价调整最新消息查询_最新油价调价消息
油价近几年涨幅图_近几年油价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