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波动对中亚五国的影响大吗知乎_原油价格波动对中亚五国的影响大吗

1.为什么说石油有政治色彩?

2. 俄罗斯及中亚的地缘政治概况

3.沙漠内曾发现35亿吨石油,够人类使用100年,为何无人敢开?

4.翻译 论文摘要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 速求 拜谢

5.石油发电

6.中国和中亚五国已建成公铁空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网络什么等项目安全稳定运行

原油价格波动对中亚五国的影响大吗知乎_原油价格波动对中亚五国的影响大吗

很明显,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的好处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且发达国家有先发优势。

产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未能建立一个公正、合理、有序的国际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政局和社会不稳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

扩展资料:

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趋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1998~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翻了一番。受益于初级产品需求增长及其价格上扬,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和财政平衡状况得以改善,首次出现经常项目盈余。

第二,南南合作不断加强。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增长,而且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在快速增长,其贸易额从1995年的577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7万亿美元。2007年,亚非拉三大洲的区域内外经济一体化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使其对外贸易总额超出全球贸易总额的30%。

第三,人均收入大幅增加。2003~2007年,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均GDP仅增长10%。2007年,在143个发展中国家里,预计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会有所减少。198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而到2007年这一差距将缩小为18倍。

第四,发展中国家加速资本输出步伐,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上,国际资本由北向南流动,而现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资本的趋势愈益明显。

百度百科——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为什么说石油有政治色彩?

天然气。

中亚地区历史上就是大博弈的战略要地,从过去的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争斗,到今天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为石油和天然气而展开的隐性多极搏弈。冷战结束后,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宣布独立,自此中亚再次成为全球战略争夺要地。

美国副总统切尼(Dick Cheney)中亚访问拉开了,美国高调进入中国和俄罗斯力图主导掌控的中亚利益搏弈圈。切尼中亚之行的关键在于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以原油和天然气为筹码的利益搏弈行为。切尼利用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挚友关系,成功推动两国签署原则性协议,新建一条穿越里海的输油管道,将有助于缓解俄罗斯对中亚腹地至欧洲天然气输送的掌控权。阿塞拜疆总统阿里耶夫(Ilham Aliyev)访问白宫的重要目的在于推动高加索周边能源项目。

美国对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的友好态度,基本确立美国已经放弃在中亚的民主立场,转变成为以利益为基础的中亚外交态度,进而确保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镇压反对派,用哈萨克斯坦丰富的为自己家族换取更加丰厚的财富。同时也将哈萨克斯坦发展成为五年来年均经济增幅达到10%的国家。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尔莫夫(Islam Karimov),2004年5月,镇压了本国民众的抗议示威,射杀了举行民主游行的示威者,而卡尔莫夫称他们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为此引起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关注,并在美国支持下力图展开国际调查。此直接导致关系紧张,美国被迫放弃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基地,此基地是美国在中亚地区定位最好的军事基地之一。

目前美国经过充分的利益分析,中亚地区不仅要争夺能源,而还要在伊朗身边建立军事基地,并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取得平衡。美国在中亚遇到的挑战之一就是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简称SCO)。该组织是2001年创建于北京,目的是对抗美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包括美国有俄罗斯和中亚四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伊朗的身份则是观察员。中国、美国及俄罗斯三方竞争中,俄罗斯的优势在于普京以中亚为重心的战略方针。普京深知中亚是俄罗斯成为能源超级大国的关键。而中国与俄罗斯结盟基本上只是双方为短期利益找到的平衡点,中国如希望在中亚的利益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在于长期博弈策略。美国制胜关键则是欧美市场、技术和融资渠道的经济优势,以及中亚国家希望与西方交好的心态。中亚各国则清醒看到三方博弈态势是中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中亚的利益竞争再次告诉我们,今后全球范围的竞争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多极世界的博弈,亦友而非友的利益平衡。

 俄罗斯及中亚的地缘政治概况

(1)石油的政治说。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其安全供应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石油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实际上也具有政治属性,是“战略政治商品”。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的全球掠夺战中,石油虽是后来者,但对其争夺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其他的争夺。一些战略家甚至宣称:谁占有了石油,谁就拥有了世界。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石油实际上一直是和金钱、政治、战争缠绕在一起的,与国际政治紧密相关。石油和政治是一对双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几乎是不存在的。近现代历史中,石油更是直接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相连。正因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问题就开始跨越了经济问题的范畴,对国际政治和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都与石油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正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这种特殊属性,使得在国际舞台上,还没有哪种商品能够像石油和天然气这样牵动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调整。有专家甚至称,在某种意义上说,石油和天然气就是政治。

(2)石油武器锐不可当。

石油被政治化的最高体现是石油作为政治武器的广泛使用。在冷战期间,石油作为政治武器被频繁使用。最初石油武器是被西方用来对付第三世界国家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西方实行石油禁运,禁止伊朗石油进入世界市场,因此导致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夭折,民族主义的摩萨台垮台。这一历史日后也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与美国长期结怨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石油则被国广泛用来作为反霸、反殖和反帝的武器。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将石油视为“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阿拉伯国家在阿以冲突中广泛使用石油武器:如果你敌视我们,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中立,就可以得到石油,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多;如果你持友好态度,就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样多的石油。1948年,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切断了通向以色列海法港的输油管线。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苏伊士运河石油运输被切断,沙特阿拉伯对英、法实行禁运,导致欧洲出现油荒。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宣布停止石油生产,并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禁运。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叙利亚、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OPEC成员国如伊朗以减产、禁运为手段,给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以痛击,由此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是阿拉伯国家成功地第一次大规模集体使用石油武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石油武器的使用在经济上给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沉重打击,在政治上有力配合了埃及、叙利亚等国的军事斗争。

在石油危机的打击之下,西方被迫调整中东政策。欧盟不再一味追随美国,欧共体9国外长会议通过《布鲁塞尔宣言》,要求以色列结束1967年战争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要求保证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不允许通过武力获得领土。极度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也脱离了美国的中东政策轨道。日本明确提出“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上撤走”,并主张“承认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13年11月2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宣布的“新中东政策”表明了日本从亲美、亲以转为亲阿拉伯国家的重大政策转变。这是战后“惟美是从”的日本外交第一次在重大地区政策上的“自主决断”。此后,日本开始在中东实行亲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政策。美国在战后也开始被迫调整中东政策,15年首次承认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石油武器的使用是阿拉伯国家反以斗争的一个创举,不仅重创了西方,促使其内部出现分化和分裂,而且大大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极大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标志着传统的两极格局开始出现瓦解。在此之后,石油武器被更加频繁地使用,石油武器的威力一次次地展现出来,并一再引发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冷战后,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等国也频繁使用石油武器来应对美国的制裁和封锁。

(3)石油与国际政治形势紧密互动。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石油的战略物资地位得到空前的肯定。战后,石油作为特殊商品,更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焦点之一,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而国际政治中的石油色彩日益浓厚。正如我国一位研究中东问题的专家所言:“国际石油经济总是与国际政治,特别是世界霸权主义政治和地区霸权主义政治及反霸权主义政治紧密地纠缠在一起。”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中东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苏联入侵临近波斯湾的阿富汗就是其中一例。美国前总统卡特针对苏联企图控制海湾发出警告:“外部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尝试,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利益的进攻。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军事力量在内——打退这种进攻。”1991年的海湾危机则由伊拉克企图建立海湾和中东霸权,萨达姆梦想成为“当代阿拉伯世界的撒拉丁”有关。如果伊拉克并吞了科威特,那么伊拉克将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储量的20%,如再进一步入侵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将控制全世界1/3以上的石油供应。因而1991年美国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名义上是为了将伊拉克驱逐出科威特,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进军海湾,谋取控制海湾石油,建立中东新秩序,进而谋求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梦想。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为发动海湾战争辩护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里,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

纵观世界石油发展历史,国际石油市场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现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会带来国际能源外交活动,而国际能源外交活动通常又会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能源外交活动。

(4)地缘政治凸现石油色彩。

进入21世纪以来,石油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对石油的争夺与控制成为国际冲突与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并成为国际关系变动的新因素。

石油与地缘政治的关系表现被称为“石油地缘政治”。石油地缘政治的形成具体又表现在石油储量与石油的“地缘政治”、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和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等若干方面。

石油储量或石油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到2005年止,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38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和中亚及俄罗斯地区是世界油气最为丰富而集中的地区,占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的71%。因此,这两大地区的石油不仅有重要的国际意义,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这两大地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仍将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大地区内部是否稳定,国家之间是否友好、团结,协作状况如何,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且也会影响整个世界的安全和经济发展。

具体地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国家和地区集中了该地区的主要石油。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伊朗等五国,占中东地区石油储量的96%,天然气储量的80%;中亚、俄罗斯及沿里海国家占欧洲石油储量的76%,天然气的91%;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三国占非洲石油储量的81%,天然气的85%;委内瑞拉、墨西哥、美国三国占美洲石油储量的88%,天然气储量的74%;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四国占亚洲石油储量的89%,天然气储量的67%。石油的这种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了这些地区或国家的“地缘政治”特色,使这种地缘政治带有明显的“石油地缘政治”色彩。加上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深了它们的地缘政治作用和意义。

这里不能不着重提一下中亚地区这一新的地缘政治问题。中亚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相当特殊和重要,也是历史、民族、宗教等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这是因为,一是中亚国家多是从原苏联分离出来的民族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新的石油丰富的地区。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都寄望于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亚地区成为新的“石油地缘政治”地区,主要是指里海周围国家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石油。根据美国能源部和院的乐观估计,该地区最终可供开的石油储藏量高达2000亿桶(约等于273亿吨),仅次于中东地区,可开100年;这里的天然气储量达8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比美国和墨西哥两国储量加起来还要多。如果按照美国官方的这种估计,里海石油天然气储量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里海地区在19世纪曾经是世界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但那时的争夺偏重于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各加盟共和国转变为独立的民族国家,特别是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它的“地缘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浓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罗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这个地区的争夺,就带来了浓厚的“石油地缘政治”的因素。

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产的地区分布和天然气生产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同石油的“地缘政治”基本上相对应。石油生产的“地缘政治”又主要表现为石油生产和天然气开的“地缘政治”,不包括炼油工业的“地缘政治”问题。目前,原油生产仍以中东地区为核心,天然气生产以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为核心。中东地区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31%,北美和中亚及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33%。石油和石油生产的这种地区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同时,如前所指,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生产正在加快发展,这样也将会加重中亚地区“石油地缘政治”的分量。

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费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2005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北美、亚太和西欧地区分别占29%、25%和20%。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石油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亚太地区尤为突出,年均增长率为8.8%,北美为3.9%,西欧为2.4%。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世界石油消费的三大中心地位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仍将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费的“地缘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石油的绝大部分。

石油贸易的“地缘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贸易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的格局。与世界石油三大消费市场相对应,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美国、西欧和东亚。这三大石油进口市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区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石油消费的增加。目前,这三大地区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80%以上。与目前世界石油生产格局相关,形成了中东、非洲和中亚及俄罗斯三大主要的国际石油出口市场。世界三大出口市场都是以本国的高“禀赋”和石油的低消费为基础的。目前,这三大出口市场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70%左右,其中又以中东地区所占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贸易中占有40%的市场份额。世界石油的三大进口市场和三大出口市场,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缘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石油生产、石油消费和石油贸易共同构成的全球“石油地缘政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石油纠纷”,具有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也把“石油地缘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它不仅包括经济问题,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问题。

在国际关系中,不同国家或国家联盟都在利用地缘政治因素来开展“石油外交”。在发达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投资、开发、加工、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和石油生产地区,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中东地区的“石油地缘政治”外交建立在两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生产和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抵消发达国家对它们的石油控制,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石油地缘政治”建立在三个环节的基础之上,即通过开、运输、销售来构建它们的对外关系,以保持它们的独立性,实现它们的国家战略利益。

依照阿拉伯学者的看法,美国的能源需求是形成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为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美国新战略的新视点是把战略重点从欧亚大陆的东部地区转移到包括拥有世界石油2/3储量的海湾地区和石油储量丰富的里海地区在内的欧亚大陆中南部地区。美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直接控制这一地区,为加强其在整个欧亚大陆的霸权铺平道路。鉴于海湾地区和里海地区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储量,以及中国、欧洲、日本和韩国未来都需要依赖这两个地区,因此,海湾和里海是美、俄这些世界大国利益发生冲突的重点地区。

而中亚各国也乘机开展能源外交,谋取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中亚位于亚洲大陆的“心脏”地位,“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因此,各国对里海能源竞争的背后更多隐藏的是战略上的地缘政治角逐。美、欧、俄、日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国及能源企业大举进军中亚,在勘探开发、生产、运输等各个领域全线竞争。

**问题》:什么是石油外交?

随着石油作为战略物资重要性的日益显现,许多国家都将石油问题列入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战略当中,并将石油外交作为确保本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国际上石油问题通常需要借助外交途径来解决。石油外交成为各石油需求国实现石油安全和各石油生产国保证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同时,石油外交也对国际经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上就出现了“石油外交”的提法,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公认。有专家将“石油外交”定义为一国围绕石油战略目标,为解决重大石油问题而展开的外交谋略和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石油外交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及其后;第二次是“9·11”后,世界石油重要生产国与消费国为控制石油、保障石油供应而进行的石油外交活动。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石油外交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随着天然气地位的不断提高,石油外交的范围扩展为油气并举;第二,第一次石油争夺的焦点集中在海湾地区,而第二次波及全球,包括海湾、里海、非洲、俄罗斯和南美;第三,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外交限于石油生产国和进口国两大阵营间的交锋,即集中在阿拉伯国家及OPEC与西方世界之间,而这次参与的国家进一步扩展,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成为新的参与者,并且作用日增;第四,70年代的石油外交性质上相对比较单纯,主要是为保证石油供应,反映的是禁运与反禁运、垄断与反垄断的关系,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后的石油外交则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更多反映了各国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第五,20世纪70年代石油外交主要由于爆发石油危机,出现供应紧张而导致,而第二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力图建立21世纪世界霸权,控制全球能源而引发。同时,反恐战争以及世界石油消费不断增加也成为重要推动因素。

“9·11”后,在国际政治领域主要有两大因素推动着国际关系的重组:一是反恐,布什以反恐划线,决定谁是美国的盟友或敌人;二是能源外交,一些能源生产国或消费国积极利用反恐战争来增进自己的国家利益,在推动国际能源格局嬗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关系的重组。其中能源外交比较活跃的国家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日本和中国等。

石油外交的目标因各国国情不同而表现各异。具体而言,主要有四种:一是石油生产与供应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实现对本国石油的自主权,保证生产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确保有一个稳定的买方市场和一个于己有利的合理价格,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二是石油进口和消费国的石油外交目标,主要是确保本国从外部获得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保证石油价格的合理与平稳,以确保本国石油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三是地区或全球性大国的石油外交目标。对于大国特别是霸权国家,其石油外交主要目标除了要确保本国的石油安全外,还包含企图控制某一地区或全球石油的生产或供应,并对其敌人或竞争对手的石油供应构成制约。比如美国企图控制海湾石油,进而实现对该地区的长久控制。四是特殊国家的石油外交目标。受美国制裁,被美列为“无赖国家”或“邪恶轴心”的一些产油国,如前萨达姆、伊朗、利比亚和苏丹等,都将石油外交作为抵制美制裁,打破围堵,摆脱外交孤立的重要手段。

石油外交的实现手段与种类主要有两种:一是冲突与斗争型。包括直接动用武力占领油气或所属国,实现对生产国进行政治、军事与经济的控制,建立生产或销售的垄断性同盟以控制市场(如最早石油工业卡特尔“七姊妹”)、占有或控制战略通道(包括重要运输路线、管道)。二是合作与参与型。这是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石油外交方式。包括与进(出)口国家建立良好双边关系、签署双边或多边石油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共同维护交通运输安全(包括管道外交)等等。

石油外交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石油外交在许多国家外交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霸对立失衡,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尽管大国的外交战略根本上没有改变,但各国在开展外交关系中都更加务实,更加重视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在由原来的战略伙伴关系转向以发展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务实外交关系。近几年来,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推动本国在世界范围内优化油气配置,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已成为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和一些中小国家(如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的通用做法。

近10年来,各国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外交实施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国际石油经贸合作与石油政治角逐中,石油外交策略与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和发挥。“9·11”后,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全球能源外交异常活跃,在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同时也在催生新的地缘政治生态和国际关系格局。

沙漠内曾发现35亿吨石油,够人类使用100年,为何无人敢开?

一、东欧地区的油气地缘政治概况

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的能源地缘政治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该地区的油气非常丰富。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石油占全世界的15%以上,2000年剩余探明可储量为80.5亿吨。该地区的天然气可占世界的32%,2000年世界剩余探明可储量占世界剩余探明可储量的38%,为56.66万亿立方米。

前苏联解体后一直到2000年,俄罗斯经济是一蹶不振。但俯瞰世界地图,不难发现,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俄罗斯却有着非常有利的地缘政治。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最长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3807公里,领海宽度12海里。俄罗斯广袤的平原地区不仅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而且还拥有左右逢源的地理位置:东接亚洲和太平洋,南临中西亚,北临北冰洋,西接欧洲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有黑海作为出海口,这种地理位置一来可以与亚太地区发展广泛的经济贸易关系,加强沟通,增强相互了解,向亚太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出口能源;二来可以加强与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的联系,获取经济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发展本国经济;三来可以作为连接欧洲大陆经济发达地区与亚太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纽带。

丰富的也是俄罗斯捍卫国家独立、赢得大国地位和经济及国力发展的手段,是在国际争夺当中平衡各种影响,维护政治经济主权的工具。东欧的,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战略的丰厚储量,决定了其注定要在围绕各种战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2000年以来,俄罗斯在国际油气贸易市场上已开始扮演有重大影响的角色。反过来,在国际能源格局以及各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中,俄罗斯的也是一个焦点。从油气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正位于“油气心脏地带”,其可以在全球战略格局中争得主动。俄罗斯因为其丰富的能源理所当然地在大国竞争中提高了自己的战略地位。

二、中亚地区的油气地缘政治概况

中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亚欧大陆上的三个极心(欧盟、俄罗斯、中国)之间,谁控制了这一“桥梁”,谁就能在亚欧大陆上占据优势位置。此外,特殊的地质构造也使中亚拥有丰富的,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靠近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

中亚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达7.9万亿立方米,排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之后居世界第三位。预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可达130亿吨,天然气6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石油为63亿吨、天然气15.5万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分别为3亿吨和2万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里海大陆架”国际财团的专家认为,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在几年内提高4~6倍是完全可能的。哈萨克斯坦到21世纪初把石油产量增加到1亿吨,到2010~2015年达到1.7亿吨,成为世界第六大产油国。土库曼斯坦年产600亿至8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最高时曾居世界第4位;2/3的石油和天然气可供出口。在未来哈萨克斯坦每年有能力出口1亿吨原油和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出口也可以达到每年1000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可达到每年200亿立方米(孙壮志,2001)。

当前中亚地区地缘战略地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丰富的所决定的,这些和原料开发的较大潜力,决定了中亚国家会在目前和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战略和人力,这些只有开发出来并进入国际市场才可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宝藏和原料,如石油、天然气等,是这些中亚国家摆脱经济危机,成为经济强国的物质基础。

因此,中亚各国十分关心和重视开发、出口这些矿产和原料,把它视为迈向世界的第一步。中亚五国中的土库曼斯坦最早提出要成为中亚的“科威特”,随后其他中亚国家纷纷打出“”牌,向主要经济合作伙伴推销产品,并很快引起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的重视。“中亚热”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对中亚矿产控制权和运输权的争夺也逐步进入白热化。来自国外的官方和非官方的经济组织、大企业或“孤军深入”,或组成国际财团“集团作战”。中亚地区作为21世纪非常有前途的能源和其他工农业原料的供应地之一,备受瞩目。

丰富的是中亚各国捍卫国家独立的手段,是在大国争夺当中平衡各种影响,维护政治经济主权的工具,但也是引起地区内矛盾和动荡的根源之一。开发和争夺,本身就与地理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联系紧密,中亚的,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战略的丰厚潜力,决定了其注定要在围绕各种战略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反过来,在地区国际格局以及各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中,中亚的也是一个焦点。有专家认为21世纪是能源世纪,就大国而言,谁占有战略,谁就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中亚因为其丰富的能源理所当然地在大国竞争中提高了自己的战略地位。

中亚五国在尝试重新成为“纽带”和“桥梁”的过程中发现,过去的优势在今天已经变成了劣势,在对外交通方面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中亚国家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出口,由于历史的原因只能使用俄罗斯的港口或管道,受俄罗斯的控制较多,处于不利地位。为此,中亚五国对发展对外交通非常重视,并且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如果从提高中亚国家的国际地位,充分体现其地理上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说,成为横跨亚欧的新大陆桥的“中转站”,更具有战略上的价值。因此,中亚国家对与中国、欧盟的交通合作更为重视。

中亚国家还是欧盟跨欧亚“运输走廊”的支持者和参与者。由于中国和欧洲都是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而且本身也有巨大的潜力,因此中亚更重视其联结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作用。中亚国家寻求“大陆桥”上的枢纽地位,除了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外,还有政治、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与巩固本国的独立,维护本国的安全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了提高本国在国际经济循环当中的地位。现代“丝绸之路”对于中亚五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中亚成为新的“运输走廊”,也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条新大陆桥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新大陆桥的地理位置优越,东部起点中国的连云港是四季不冻港,可全年运营;其次,新大陆桥有经济效益,新大陆桥运距只有10000km,比旧陆桥运距最少缩短1286km,最多可缩短3545km;运输费用也相应降低;再次,新陆桥条件好,中国境内的线路质量好,连接的港口多,欧盟投资的“运输走廊”项目使该陆桥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最后,新的大陆桥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由于绕过了俄罗斯,使欧洲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也包括土耳其等国,增加了自身的安全感,也相应提高了它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

翻译 论文摘要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 速求 拜谢

石油对于每个国家来说意义重大,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离不开石油的帮助,而目前各国也都在勘测石油,来保证自己国家的石油储备,相当于找寻宝藏,因此如果勘测到石油的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今的这个时代,石油可以说是相当宝贵的了,不难发现在加油站,油价一星半点的变化都在影响着车主们的心情,就拿中东的一个地区来说,曾经在那个地区是非常贫穷落后的,但就是因为石油的发现和开,现在变成了到处都是豪车的迪拜城市。

那么你知道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科学家们也对此作出了一定的解释,大部分人都比较赞同罗蒙诺索夫提出的说?生物成油理论?。

众所周知,石油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才能够沉淀成如今的模样,其中已知油田中时间最老的可达5亿年。

罗蒙诺索夫认为,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肯定会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而这些尸体会被微生物分解掉,但是远古时期的微生物数量并不是很多,那么这些尸体中无法分解的有机物则会随着地质运动与淤泥混合,进而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高温和高压的情况下,它们会逐渐转化形成腊状的油页岩,接着就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于是会开始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然后渗透到无法再渗透的岩层中,最后聚集到一起的碳氢化合物就是所谓的?油田?了,而我们人类就是通过钻井和泵取技术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的。

但还有一部分人赞同非生物成油理论,认为地壳内有许多的碳,其中自然也就有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和之前的理论一样,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自然就会向上渗透,也就形成了我们所发现的?油田?。不过这个理论在地质学家中只有少部分人赞同。

至于石油的产生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不过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生物成油理论。

石油有什么作用呢?

石油也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经济的命脉。

首先,石油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和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中国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石油的重要性。虽然在前几年,中国已经建好了几个石油储存基地,但是这相比较美国和日本我们国家还远远不够,而且由于最近几年我国在经济方面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其次,石油不仅关系国家的发展,对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许大家应该都能发现柏油马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而其中柏油就是石油加工过程的一种产品,当然,也有天然形成的沥青,但是我们全球的柏油公路总长就差不多1700多万公里。

还有制药与石油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药品其实都是从苯衍生而来,而苯又是从石油中制取,并且肢、人造器官以及医用X光片及其处理溶液等等也都使用了石油制品。

最重要的是石油还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比如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石油者。不仅如此,石油还是大多数化工原料,目前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1.45亿吨,除去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

根据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统计,全球石油消耗量已经高达1亿桶/天,即1370万吨/天,这也就是说每年要消耗掉50.005亿吨的石油。

而且目前石油消耗量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的2000万桶/天和中国的1300万桶/天,即10.001亿吨/年和6.50065亿吨/年,并且中美的石油年消耗总量占据了全球约1/3?

可以说时至今日,石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量还是很大,我国对石油的使用量也已上升到了6亿吨左右,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而石油、煤炭的出现,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在中亚地区有一处沙漠,有个大坑,在这个大坑下据悉埋藏着约35亿吨的石油,然而这样的一个石油宝库,却始终没有人敢开,这是为何呢?

卡拉库姆沙漠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沙漠,而卡拉库姆沙漠这个名字在当地还有另一个意义,名为?黑沙漠?,属于世界第四大沙漠,总面积约为35万平方公里。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中亚地区土库曼斯坦境内,处于里海东岸、阿姆河以西,由于深居内陆且受地形的层层阻挡,使得这一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成为世界上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

之所以这里的石油无人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条件限制,自然环境恶劣,该沙漠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河流、湖泊稀少,干旱,水缺乏不适合生产。

第二,昼夜温差大,该地区1月平均气温-5-3℃,7月28-34℃,气温日较差达50℃,在这样的温差下,无论是对科学家还是开设备都存在很大风险。

第三,技术问题不达标,土库曼斯坦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它的技术和条件都无法在此类复杂的情况下满足开油田条件。

第四,运输问题,土库曼斯坦受运输条件影响,周边很多石油出口大国已经抢占市场,加上油价上的打压,市场份额在国际上占比较小。

于是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这个沙漠的油田一直未得到开。

石油发电

大哥你累死我了,希望能帮到你,我是做翻译的。

The topic our country finance systematic risk's recognition and guards against the abstract: Is not only the developing country is experiencing the economical switch's country speaking of Chinese such one, how guards against the financial risk maintenance finance security facing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and the very stern topic. Spreads gradually as a result of the American loan crisis initiation the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if the dominoes he attacked the entire world financial system, from this causes the 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 to arouse in the worldwide scale interest more and more. Under this situation, how to guard against and melt systematic finance risk this topic is taken seriously day by day by various countri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ake the systematic risk analysis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expected that through to the 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 present situation, the origin and measure's research, how to stabilize and develop our country money market to provide own ponder. In the paper structure,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s on the outline to the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environment, under this background, oains from the elaboration systematic finance risk's defini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the scholar carries on to the 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s definition combs with the comparison, thus oains its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is, ha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inancial stability the factor, the multiple 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 has the process, the origin and the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history in realizes to the systematic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in these characteristic understanding's foundation, unifies many countries to carry on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guard related experience, from this oain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risk angle supervision idea an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 this article plans to carry on the shallow discussion regarding this. key word: Systematic risk risk management loan crisis

中国和中亚五国已建成公铁空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网络什么等项目安全稳定运行

是的,是1356900!

不过,我计算的是2037kwh或587.78kwh.另外,给你补充些知识!

1月13日,山东省渤海湾南部水深仅25英尺(1英尺=0.3048米)浅海区的埕岛西油田冒出了滚滚原油。诺布尔能源公司(NYSENBL)旗下子公司——EDC和中石化一同开启了输油管线闸门,一条5英里(1英里=1.609344公里)长的输油管将原油送到岸上并销售给中石化。当天,3个油井实现油,日产6000桶,本周内,剩下的十几口井将陆续开启,生产能力将达到日产1万桶(年产40万吨)。

《财经时报》从胜利油田得到消息,埕岛西区块合同区面积为149平方公里, 已勘测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达5000万吨。EDC总计对该项目投资9亿元,持57% 的石油开权,而合作方中石化持有43%的开权,双方按照该权益进行产品分成。EDC总经理帕特·麦克森预计,EDC将在这个项目上每年获得赢利至少1个亿。

这对于总储量超过30亿吨的渤海湾大油田(预计今后至少还可以在这里找到15亿吨储量,使总储量达到45亿吨)来说,只是个“小故事”——引用中石化一 位员工的话来说就是——埕岛西“仅是冰山的一角”。

渤海湾:“海上大庆”

记者了解到,2001年渤海油田年产量已经接近600万吨,预计到2005年产量将达到2100万吨,渤海石油的产量将达到全国产量的近15%,而相当于中国整个海洋石油产量的一半。目前,这里再加上周边陆上的辽河、胜利、华北和大港油田 的石油产量,已经超过全国的40%。

包括大陆菲利普斯□Conoco Phillips□、雪佛龙、科麦奇、德士古、阿帕奇、王朝能源(加拿大)等公司在内的,至少有6家以上赫赫有名的国际石油巨头已经获得渤海湾区域的石油开权,EDC只是其中名不见经传的一家而已。

2002年的最后一天,新华社发出了一条不太引人注意的消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莱19-3油田一期工程日前正式投产,设计产能最高可达4万桶油当量/天(约年产200万吨)。

蓬莱19-3油田是继陆上大庆油田以后,中国发现的第二大整装大油田,年产原油有望突破1000万吨,几乎占渤海石油产量的一半。其储量预计约26亿桶(约

3.5亿多吨),并具进一步评价的潜力,堪称“上的明珠”。大陆菲利普斯公司的前身——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于1999发现了它,目前开发由菲利普斯中国有限公司□大陆菲利普斯的下属公司,简称“菲利普斯中国”与中海油合作进行。菲利普斯中国担任项目的作业者,据说拥有49%的权益,而中海油拥有51%的权益。

也就是说,这块油田差不多一半原油归美方所有。事实上,整个渤海石油的前景都是如此,中国还有许多的海上油田都是与外国合作开。

国际石油巨头瓜分渤海湾

这让中国关心能源发展的人士骂起娘来——本来贫瘠的石油却被海外这些“风险投资”收割走——中外合资项目的大部分勘探合同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

中期以前签订的,那时候中国原油基本可以自给,石油价格也没有和国际接轨,海油的勘探极具风险,而且开成本比陆地石油高出3-5倍。1990年年初中国勘

探、开发和开海油的技术、经验和资金都远远不够,于是向外国石油公司出售特许权成为中国开海油的重要手段。

埕岛西、蓬莱19-3油田就是“历史问题”,在渤海湾石油进入收获期的时候,坐享其成的中海油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外国石油公司也纷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事实上,渤海油田的勘探成功率,已连续6年保持在五成以上,远高于35%的世界水平。勘探的结果也表明油田质地非常高,以前的理论认为,油层可能在2000米以下的深层,结果却在1000米处的浅层收获多多:一年多时间内发现的石油储量竟相当于该地区的所有历史发现,7个1亿吨以上储量的油田被发现。受最近勘探成果的鼓舞,17家海外公司正在渤海湾狭小的地带内正抓紧进行着新一轮的勘探。

据悉,中外合作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开发合同(对于已经勘探出原油储量的区域进行开发)、提高产收率合同、单井合同(外方勘探,一旦发现油区就按照合同行使权益),以及原油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合同。中方一般要求获得勘探权的海外公司投入一定比率的资金进行区域内的勘探。一般的做法是,中海油获得51%的权益,而外方获得49%的收益。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埕岛西项目的合作中,EDC的收益大于中石化。ED C向《财经时报》解释,19年以前中方勘探出的石油地质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19年EDC投产埕岛西,勘探出该区域石油储量总计达到5000多万吨,因而至今在该地区拥有占主导地位的开权。

中国石油缺口惊人

相比美国油田全部封闭,在“9·11”以后进一步增加了储备,并只开外国 的石油,中国的这一历史遗留政策不甚高明。目前盛传的国家能源委即将成立的

消息也反映了普遍的呼声,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应该会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

目前,石油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约占20%,而全球平均数字是40%。由于陆上老油田产量开始走下坡路,中国今后20年石油、天然气、铜等矿产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5倍,其中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而迫于环保和国际舆论压力,中国煤炭产量已由过去的1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9亿吨。2001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已经达到7000万吨,并成快会突破亿吨,接近石油消费的1/3。到2010年和2015年,中国石油年需求量可能达到3.6亿至4.3亿吨,届时,年进口量可能达到1.8亿吨至2.5亿吨。进口的80%可能来自中东,几乎全部是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油轮运输。

因此,美伊战争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伤害。有人认为如果战争拖一年的话,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一到两个百分点——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任何战略储备(美国的战略储备相当于其叁个月的进口量)。美国打击伊拉克之后,可能会对另一个产油大国伊朗施加压力,而伊朗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源。

国家石油政策变化

中国试图分散进口源和进口途径,中俄输油管即是一例。中,它在2005年投入使用,前五年内每年经该线路向中国进口2000万吨石油,2010年后提 高到3000万吨。

但是,最近传出可能泡汤的消息,输油管终点不再是大庆,而是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港,因为日本和韩国都不希望“从中国人手中买油”,近日日本首相小泉访俄时,更向俄提出愿提供优惠50亿美元,支持兴建绕过中国的输油管。这令普京态度游移——此前中国石油公司在压力下,已被迫中途退出了俄罗斯着名的斯拉夫石油公司投标拍卖。俄罗斯不允许中国染指他们的石油公司。

于是中国重拾从哈萨克修建长达3000公里的输油管达到新疆的。但是输油量却只有每日50万桶,本身并不经济。同时,由于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中亚五国纷纷靠近美国,原先修建输油管的大环境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中国石油的中亚战略也陷入尴尬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叁大石油公司拼命扩大海外领地,也意味着国家石油政策的变化。

中石油的主要投资集中在苏丹和哈萨克,在委内瑞拉、秘鲁和加拿大也有业 务。2002年中国石油宣布以2.16亿美元收购戴文能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希望到2005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40亿至50亿美元。2002年中海油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尼的叁块石油天然气田,在“十五”期间斥资100亿元用于海外业务拓展,到2005年获得每年200万至300万吨份额油。近日中石化和中信也表示正在收购海外油田资产。

亡羊补牢

同时,国内的勘探权许可显然已经收紧。知情人士透露,最近两叁年来,像渤海油田这样的地域是已经很难再出售勘探权给国外石油公司了。在那些勘探权到期之后的区域,中海油自己承担起了独立勘探任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2002年10月22日,中海油宣布位于渤海湾辽东区块的预探井锦州25-1S-1获得成功,担任此区块的作业者并拥有100%的权益。

至于蓬莱19-3项目的进展,知情人称,目前合作双方——中海油和菲利普斯中国仍旧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该项目是进行整体开发还是分区开发

。中海油希望取整体开发方案,这样有利于提高石油的有效利用,同时能保证中方利益,但双方并没有就此达成一致意见。

1)世界石油化工工业发展四大趋势

一、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本届石油大会的主题是"石油工业,追求杰出业绩与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石油工业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人类居住环境造成了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保持石油和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替代能源。这次大会号召石油公司要在追求杰出业绩的同时,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与密切合作,加强对话,共同创造能源的未来,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权的重大问题。

二、技术进步是发现新的油气田、增加油气储量的基本动力

在本届大会上,各国专家们在总结近年来深水和超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老油田下面发现新油田的经验时指出,勘探开发的技术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石油替代能源问题受到广泛重视

专家们认为,天然气变为液体的技术(GTL)和LNG技术可以在未来市场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尽管由于经济性问题,GTL和LNG永远不能取代整个传统燃料,但是GTL作为车用优质环境友好燃料,在未来 15年内将占全球柴油燃料的10%,GTL和LNG将在解决世界能源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炼油与石化一体化,充分利用石油,提高产品竞争力

炼油厂与石化厂互供原料、总体优化,特别是以炼油过程生产低碳烯烃尤其是生产丙烯作为石化原料,使炼油厂与石化厂的结合更为紧密,这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

2)在日益高涨的求“绿”大趋势下,化工企业讲理无门,只有及早迎合今年化企咬牙要过“绿”关

2002年,对化工企业而言,最敏感的词莫过于绿色了,不管是化肥、农药,还是涂料、染料,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绿色的影响———一些企业让绿得步履艰难,甚至无路可走;一些企业却也借着绿色的口号引来了不少人的眼球。在即将到来的 2003 年里,绿色对化工企业又意味着什么呢?2002 年是我国加入 WTO后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更加开放的国门让更多的国内产品走出去,更多的国外产品走进来。随着出口大幅度上升,国际上针对产品的各种壁垒也随之出现,绿色壁垒就是今年我们的出口产品遭遇最多的一个。茶叶出口受阻,蔬菜出口受阻,水果出口受阻,服装出口受阻……一连串产品出口受阻几乎都与化工有染,不少化学物质残留过高成了产品受阻的口实。接下来就是不明真相的人把化工产品看成是万恶之源,甚至于对多年来一直充当农业生产保护神的化肥农药也不能幸免。绿色壁垒发难在先,绿色农业欲弃传统化肥农药在后,国内诸多企业不得不坐下来讨论对策。

国外压力尚且如此,国内在这一年中也一波一波地涌动着以绿色为口号的活动。今年二三月间,北京首先出现了一些声音,对即将出台的内墙涂料标准提出质疑,在圈内引来了一场动静不小的'护国标'与'抗国标'的争论。和以往大不相同的是,此次争论并非由于国标过于严格,而是企业认为国标太过宽泛,不如企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严格。争论虽然以一家企业退出协会为最后收场,但它却表现出人们对绿色异乎寻常的热爱。本属化工领域的业内技术之争也空前地引来了众多眼球。争论到此并未结束,就在国家内墙涂料标准正式施行前后,上海一家涂料企业也通过媒体质疑国标,同样认为标准中对有害物质的要求过于宽泛不利于行业发展。为此还导致了两家企业的直接交战。一时间,标准是否够'绿'硝烟再起。抛开南北二企业叫板涂料国家标准的最初动机,起码这两家企业因沾了绿色而名气流传开来。

2002年就这么过去了。没有人不相信,新的一年对绿色的追求将会更执着。在这种日益高涨的求'绿'大趋势下,化工企业无理可讲,既不能诉委屈也不能讲条件,只有迎合。 就农药而论,目前高毒农药在我国占据比例过高的状况必然要在近两年内得到改变,高毒高残留农药要退出舞台,低毒低残留农药唱主角是必然趋势。但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开发能力不足、企业分散形不成大的集团等等困难都明摆在面前,产品结构的大调整所需要的就是产业的调整和企业的整合。这既为农药企业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产品结构调整是农药生产企业的生存之路,积极开发和寻找高效低毒低残留替代产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改进和改善低毒低效的用药效果,认真防范产品转型时期可能带来的各种经营风险,尽早抢占产品竞争的制高点。这是农药企业惟一的选择。

化肥企业在新的一年中也将受到更加严厉的绿色制约。据报道,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关于发布排污收费标准试行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已下发。通知的下达表明国家将大幅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经有关方面测算,若按新标准收取排污费,将为目前收费标准的 5倍左右。以小氮肥行业为例,如果按新标准收费,排污费一项据初步估算仅尿素厂就达 1.36 亿元,碳铵厂为 1.87 亿元,小氮肥行业为 3.23 亿元,加上废气、废渣、噪音等的收费,新标准收费比老标准增加了 80%。据悉,新的一年我国化肥的进口配额将超过 1000万吨。这样,化肥生产企业在环境保护、绿色生产和进口压力下,供大于求的现象将会日益严重。中小企业的关停并转、大企业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这些都将围绕着绿色更广泛、更具体地展开。

据悉,明年国家有关部门将重点在涂料行业展开打(实际上也就是打绿)行动,一些冒名牌产品的作坊式小厂将退出市场,充满绿色且适销对路的名牌产品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形势将看好。我国涂料年产量 200万吨,有报道说生产企业多达 8000 家,市场总的发展态势是总量供大于求。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几乎成为涂料企业优胜劣汰的惟一尺度。过得了绿色关就过得了生存关,反之将会被淘汰。

绿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化工企业来说,在新的一年里,如果你还有一点资金的话,如果你还有一点技术的话,如果你还有一点竞争的雄心的话,那就毫不动摇地投到绿色上吧,那是惟一的一条能够继续走下去的路。

中国和中亚五国积极推进基础设施联通,建成公、铁、空、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布局,中吉乌公路、中塔公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等项目安全稳定运行。

中亚五国自与我建交以来,始终在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定支持中方立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为巩固我国周边地区安全、提升对外合作发展水平、构建国际和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形势跌宕起伏、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且不断向各领域蔓延,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也面临新的使命与挑战。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当前,中国同中亚五国已经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全覆盖。近年来,中国和中亚国家合作成果丰硕,总体保持平稳向前发展。

充分发挥跨境铁路运输优势

着眼进一步发展中国—中亚国家、中欧班列集装箱多式联运、铁路运输,取措施提升过货量,增强运力,优化铁路配置,保障货物运输通畅。增加中亚国家至中国货运量,努力实现双向均衡运输。积极推进中吉乌铁路项目可研工作。

完善跨境铁路口岸基础设施,进行铁路运输设施现代化改造,提高集装箱运输和中转能力、中国和中亚国家铁路及各站点运力。扩大中国和中亚国家铁路运输系统投资合作。研究签署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集装箱货运协定的可能性。

激发集装箱铁路过境运输线路和中吉乌土、中哈乌塔、中塔乌土国际多式联运的潜力。中国同其他地区过货运输时,积极利用中亚国家铁路运力。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xilinhaotejl.com/jryj/1019.html
道达尔5w-30全合成机油价格表_5w40全合成机油价格
下一轮油价调整预测_2024年油价变动一览表